工作人员正在对钢管进行冷检。 本网记者 孟瑶 摄
本网记者 张丽莉 刘新杨
在承德建龙特殊钢有限公司的厂区里,一支支闪耀着金属光泽的气瓶管正被打包发往印度。谁能想到,这种“径大壁薄”的钢管,如今已成为国际市场的“热销货”。
企业新近研发上线的φ247mm新孔型轧制的气瓶管,不仅月产量突破9000吨,更拿下印度EKC、Rama等国际龙头气瓶制造企业的万吨级订单,上演了一出“小管材撬动大市场”的精彩戏码。日前,记者走进承德建龙,寻找让特钢“出海远航”的原因,也见证了“全息工厂”里钢铁产业的智能制造之路。
送料、环形加热、穿轧、定径……与传统车间里人员忙碌的景象不同,在承德建龙无缝钢管的生产车间,管坯“排队”自动进入生产线,机械臂精准地闪展腾挪,视觉识别逐支锁定钢管信息,众多智能系统和设备按照既定逻辑、自主高效地运行,成吨的定制钢管不分昼夜跃下产线,机器轰鸣声中却鲜见工人身影。
二楼集控室内,无缝钢管数字孪生系统如同生产车间的“大脑”,显示大屏上将整个生产过程实现可视化,各个生产工序的材料温度、生产进度、产能效率、节能环保等数据实时更新、一目了然,几名操作人员在电脑前监测管理,以保障生产的有序进行。
一个70万吨级的生产车间,仅需200多名操作人员,比同类生产线减员48%,产品成材率稳定达到93%以上。承德建龙的这间特殊钢无缝钢管全息检测智能工厂曾因其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功登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年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
“我们推动智能制造的目的,就是通过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与智能管控,实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强。”承德建龙生产设备处副处长刘国栋告诉记者,自主创新研制的热轧无缝钢管车间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实现了多个国际、国内行业首创,并在生产作业、质量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管控等13个环节24个场景实现智能制造全覆盖。
谈及海外巨头气瓶生产商为何会选择承德建龙,技术中心无缝管研发室主任李刚直言,智能生产线让产品性能好质量高,同时满足不同国家气瓶管标准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要求。他说:“我们从炼钢环节就量身定做,并精密控制连轧精度,样品通过了爆破、水压等12项严苛测试,终于啃下了‘径大壁薄’这块硬骨头。”
向“新”而行,向“智”攀升。承德建龙的智造之路并未停歇,提升特钢产品深加工,实现终端产品制造,延伸产业链进而提升价值链。
“普通钢管的性能,难以满足西气东输等长距离高压气体输送以及超深井开采等特殊场景的需求,在技术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研发出了一套先进的钢管热处理工艺。”在承德建龙管加工主控室,轧钢厂副厂长董清告诉记者。
记者在数字孪生系统上看到,钢管被送入高温炉加热后,通过外淋水和内喷水的快速冷却方式进行淬火,这一过程能显著提高钢管的硬度和强度。随后,再经过回火处理,以提升其综合性能,如同给钢管做了一次“体质强化训练”,让其既坚硬又有韧性。
“热处理后的钢管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钢管产品附加值也大幅提升。”董清告诉记者,以石油套管为例,经过热处理和精密螺纹加工后,利润能提高50%,目前生产的石油套管订单主要面向中亚、西亚等地区,用于当地的石油开采和天然气输送工程。
让石油套管增值的另一法宝——高抗扭矩密封接头也引起了记者注意,由承德建龙自主研发的适用于深井油气开采的气密封扣已获得专利,能够满足超深井对密封性和连接强度的极高要求,也为承德建龙向深海、深井领域进军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破题高质量发展,对承德建龙来说,就是智能制造与产品研发两条腿走路。近三年,承德建龙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30亿元,不仅打造了8个科研创新平台,还积极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校合作,可以生产1200多个不同品种的产品,获得270多项授权专利,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45项。
从钢中加钒打造特种钢,到智能化生产成为标杆;从以科技赋能钢铁产业升级转型,到以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在“智慧+延链”的双轮驱动下,燕山脚下的“特钢巨轮”在深海中破浪前行。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